计算机系举办“共育共创”教研活动,探索AI微专业建设与人才培养新路径

作者:李艳丽发布时间:2025-04-04浏览次数:10

 43日,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计算机系召开“人工智能微专业建设与创新人才培养”专题研讨会。会议围绕微专业课程体系设计、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学习动能激发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入讨论,旨在搭建教学与科研协同、学校与企业共建、教师与学生共育的多维平台,积极探索AI赋能教育的新路径。全系教师以线上线下相结合形式共同参与研讨。  

一、集思广益,打造特色化微专业培养方案  

活动第一阶段,围绕“AI微专业培养方案设计主题”,系主任李显勇教授首先介绍了微专业设置的背景、定位与核心目标。他提到AI微专业旨在面向全校多个专业学生,提供“人工智能+X”的知识能力提升路径,重点培养学生的算法思维、工程能力与跨学科应用素养。随后与会教师就微专业课程设置展开热烈讨论。罗冰副教授提到:“建议采用'1+X'模块化架构,1AI基础核心模块,搭配多个行业应用方向。”这一提议引发广泛共鸣。王秀华教授针对跨专业学生学习难点问题,分享了教学经验,并提到“我们可以尝试建设一些前置资源学习包,通过线上资源帮助非计算机专业学生补齐编程基础。”教师们就课程交叉设置、实践课时分配、课程衔接与主专业适配性等问题展开了充分讨论,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的建议。下一阶段,系部将凝练本次教研活动成果,充分吸纳一线教师意见,联合教学院长刘克剑教授及相关专家,共同推动微专业培养方案的优化与定稿。

二、创新培养模式,校企协同育人

活动第二阶段以“创新人才培养路径探索”为主题,重点讨论了如何在AI浪潮冲击下,更好地支持学生成长与发展。彭宏教授提到,当前不少学生普遍面临学习主动性不足、目标意识模糊、对未来焦虑加剧等问题,而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也对传统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此,教研活动从“增强学生内驱力”和“提升适应力与韧性”两个维度展开深入探讨:1)培养目标意识与成就感。教师们认为,当前高校教育应注重通过课程设计、项目导向、展示机会等机制,激发学生的目标驱动和学习热情。例如,通过将课程成果与竞赛、实习、成果转化联动起来,让学生“学有用、学有成就”;  (2) 构建多元成长通道:为应对就业压力与技术更迭速度快的问题,讨论建议强化对学生“适应变化、持续学习”的能力训练。例如,在课程中融入信息素养、问题定义、协作沟通等通识技能模块,提升学生综合竞争力;(3) 引入AI时代的职业辅导与心理支持:教师们普遍认为,AI取代焦虑正在部分学生中蔓延,应通过主题讲座、行业交流、个性化辅导等方式,帮助学生认识AI的机遇与挑战,建立积极心态,主动拥抱变革。此外,活动还探讨了学生支持系统的完善问题,如如何通过“教学-辅导-就业”联动机制,引导学生找到兴趣所在、价值所在;如何激发班级群体正向影响力,营造主动学习、协同进步的学习氛围等。

此次教研活动既聚焦了AI微专业的顶层设计,又回应了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现实痛点,推动了“教学改革”与“育人机制”双向融合。与会教师一致认为,未来应从以下三个方向持续推进:(1)强化顶层设计与落地实践结合,推动理论学习和项目实践、竞赛实训相互融通;(2)提升学生学习内驱力与成长信心,构建具备挑战性、自主性与反馈性的学习路径;(3)完善多元支持体系与生态环境建设,营造“教师指导—同伴互助—企业助力”的共育机制。接下来,计算机系将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动人才培养模式不断优化,积极构建面向未来、开放共享、具有前瞻性的高质量教育体系,为培养具备责任意识、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的卓越人才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