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苗夺谦教授来校作粒计算专题学术报告

作者:陈晓亮发布时间:2025-04-03浏览次数:10

328日下午,计算机与软件工程学院6A-519教室成功举办了"粒计算思维与方法"学术报告会。本次报告特邀同济大学二级教授、国际粗糙集学会理事长苗夺谦教授主讲,吸引了学院众多师生积极参与。

曾晟珂副院长代表学院对苗夺谦教授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详细介绍了苗教授的学术成就。苗夺谦教授是人工智能领域国际知名学者,连续五年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终身科学影响力"榜单。作为IRSS/CAAI会士,他长期致力于人工智能前沿研究,主持国家级项目10项,发表IEEE Trans系列论文23篇,ESI高被引论文6篇,出版学术专著3部,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曾获上海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自然科学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并担任多个国际期刊副编辑和国内核心期刊编委。

在报告中,苗教授以"什么是知识?——粒计算的观点"为主题,系统阐述了粒计算的理论框架与方法论创新。他指出,在人工智能与复杂系统研究迈向深水区的当下,粒计算以"信息粒化"为核心思维框架,通过模拟人类对复杂问题的多层次认知抽象与多尺度动态建模能力,为解决高维异构数据表征、不确定性知识发现及跨域智能推理等关键科学挑战提供了理论范式与工具支撑。苗教授生动引用"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诗句,阐释了粒计算的多层次特性。他详细介绍了其团队在动态多粒度建模、可解释性知识发现及跨域因果推理等领域的系统性突破,并结合跨学科案例,如基于多尺度粒化的医学影像语义分割、面向不确定环境的自主决策强化学习等,揭示了粒计算思维如何通过"分治-协同"机制平衡计算精度与效率。

针对人工智能发展趋势,苗教授提出了三点前瞻性观点:研究重心正从"理解""生成"转变;研究方式正从"数据/知识驱动""数据+知识双驱动"演进;数据的体量和质量同步提升将为AI研究和应用带来新的突破契机。他强调,粒计算理论将为构建下一代可解释、强鲁棒、高泛化的人工智能系统提供重要理论基石与技术蓝图。

在互动环节,现场师生围绕粒计算的研究前景、关键技术挑战及跨学科应用等话题与苗教授进行了深入交流。与会师生纷纷表示,苗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见解独到,不仅加深了对粒计算理论的理解,也为相关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此次学术报告是院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学科发展的重要举措。报告的成功举办,不仅提升了师生对人工智能前沿领域的认知水平,也为学院相关学科建设与科研合作开辟了新途径。学院将继续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交流,推动学术创新与人才培养的深度融合。